认识古米博体育籍 看这一篇就够了

  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版本:一书经过抄写或印刷而形成的传本。指书籍具有的特征,如书写或印刷的各种形式,内容的增删修改,一书在流传过程中卷帙的存佚,以及书中所形成的记录,如印记、批校、题识等。

认识古米博体育籍看这一篇就够了

  写本:缮写而成或印刷而成的传本。习惯上对宋及宋以前缮写、宋代以后著名学者及名家缮写、历代缮写的佛道经卷等均称写本;历代中央政府组织编纂缮写的巨帙原本,如明辑《永乐大典》等,亦称写本。

  抄本:以某一传本为底本,抄写而成的书本。习惯上对元及元以后抄写的书本称为抄本。

  影抄本:也称影写本。以某一传本为底本,按照底本文字的行款格式、版框大小、文字内容,一一摹抄,其版面形象与底本惟妙惟肖,故名。

  底本:是古籍整理工作者专用的术语。影印古籍时,选定某个本子来影印,这个本子就叫影印所用的底本。校勘古籍时要选用一个本子为主,再用种种方法对这个为主的本子作校勘,这个为主的本子也就叫校勘所用的底本。标点古籍时也要选用一个本子在上面施加标点,这个本子也可叫标点使用的底本。注释、今译以及做索引时,也都要分别选用一个本子来注,来译,来做索引,这个本子也可叫注释、今译或索引的底本。除影印外,其他各种整理方法所用的底本,通常也可叫做“工作本”。 一种古籍如果有几个不同的本子,其中总会有优劣之分。影印固然要用优舍劣,而在校勘、标点、注释、今译、做索引时也应避免用劣、尽量选优作为底本。

  刻本:雕版印本的简称。指雕刻木板,制成阳文反字印版,而后敷墨覆纸印刷而成的书本。

  递修本:用经过两次获两次以上修补过的旧版刷印而成的书本。宋代的雕版,经宋元两代修补后在元代刷印成的书本称宋元递修本或经元明两代修补在明代刷印成的书本称元明递修本,或经宋元明三代修补在明代刷印成的书本称宋元明递修本,亦称三朝递修本。

  《资治通鉴》南宋翻刻蜀广都费氏“进修堂”刻本。“翻刻”是把宋本的书叶覆置于木板上雕刻,板刻成书就没了

  活字本:活字印本的简称。选用单体活字,按照书的内容,摆成印版,敷墨覆纸印成的书本。按照活字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泥、木、铜、锡、铅活字等。活字印刷是宋仁宗庆历时(公元1041——1048年)毕昇所发明,用胶泥制字,火烧使坚,摆版印制。这一发明较德国谷登堡使用金属活字排版早四百年。元代又创制木活字。

  聚珍版印本:简称聚珍版。指清武英殿用所制木活字摆版印成的从书本。清乾隆皇帝采纳金简建议,在武英殿制造大小木活字,用以选印收入《四库全书》而又为世所急需的稀见之书。乾隆皇帝以“活字”名称不雅,诏以聚珍名之。用此木活字摆印之丛书称为内聚珍;后各省官书局据以翻刻,其所刻印之书称为外聚珍。

  套印本:套色或套版印成的书本,包括套色印本和套版印本两种。早期为一版分色套印,元代以后发展成两版或多版分色套印。

  套色印本:也称敷彩印本。指在一块雕版上,根据不同需要,敷以不同颜色而印成的书本。

  套版印本:用两套或多套大小相同的书版,分别敷以不同颜色,依次刷印而成的书本。

  多色套印本:用三种以上颜色套版印成的书本,包括三色、四色、五色套印本等。

  饾版印本:雕刻多块印版,分别涂以不同颜色,依次刷印而成的书本。为了表现山川云雾、草木虫鱼、花鸟禽兽、建筑陈设等富有立体感,将一叶图文或一个局部,米博体育分别刻成多块小木版,而后分层分色套印。因每块雕版小如饾饤,故名。

  拱花印本:雕刻多块凹凸印版,根据内容需要,依次嵌合挤压而成拱起于纸面的各种图形的书本。用以凸现山川云雾、草木虫鱼、花鸟禽兽及建筑陈设等造型的立体感。

  磁版印本:选用特制泥土制成泥版,刻成阳文反字,火烧令坚,敷墨覆纸而印成的书本。

  活字泥版印本:选用阳文反字的木质雕版作为字源,将特制泥条的一端压于木质雕版的一个文字上,制成一个阴文正字的泥质字模,压于特制的泥版上,制成阳文反字的泥质印版,在泥版上敷墨覆纸而印成的书本。

  珂罗版印本:又称玻璃版印本。用照相的方法,把图文晒印在涂有感光胶层的玻璃版上制成印版,上机印刷而印成的书本。

  批校题跋本:指书中带有批、校、题、跋的书本。对书的内容进行品评而形诸叶面的批语谓之批;依据不同传本和有关资料,与底本文字进行核勘,记载核勘文字谓之校;批、校均具有者谓之批校;学者或藏家对某一传本的内容、版本流源及其价值等所写的评论、鉴赏、考订、记事等,统称题跋,也称题识。

  孤本:指一书世传只有一部的书本,或指一书的某一版本世传只有一部的书本。国内单传者,称为海内孤本;全世界单传者,称为海内外孤本。

  善本:具有比较重要历史、艺术和学术价值的书本。大致包括写印年代较早的,传世较少的,以及精校、精抄、米博体育精刻、精印的书本等。

  普本:普通版本的简称,相对善本而言。指具有一定历史、学术和艺术价值的书本。

  十成品相:书中除有作者、主编签名、钤印、题词外,要求书的整体全新,略有翻过,但不能留有其它异样。

  九成品相:曾经多次翻阅,但不曾广泛借阅的书。要求书大体新。封面、封底间有自然轻度磨损、折痕。可有藏书者简单题记、钤印。除此,不能有其他笔痕、污迹和破损。

  八成品相:曾经流动性较大的书籍。除封面、封底、内页有不能除去的少量污迹,书边、书角有少量磨损外,全书不能破损。

  七成品相:主要是指二手书或购于旧书摊的旧书。除封面、封底、内页可有一定磨损、卷角、有少量缺角、破损、笔迹外,不能有过大的污迹、笔迹和损坏。

  六成品相:主要是批有伤痕和修补过的旧书。除书有总分伤痕、折痕、笔迹、破损和修补外,不能缺皮少页和有大面积的笔痕、污迹。

  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样式。包括版面、大小题名、版框(亦称边栏)、界行、天头、地脚、版心、行款、字数、鱼尾、象鼻、书耳、书牌、条记、句读、插图等等。版式的概念出现在雕版印刷行世之后,但明显保留了雕版印刷之前的简策、手写帛书等装帧形式的特点。

  1.版框:也称为边栏,指每版内围框文字的四周边线,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一般比较粗黑,给人稳定感。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边线,称为四周单边。四周粗黑线内侧再刻一细黑线,称四周双边。如果仅左右粗黑线内侧有细黑线,称为左右双边。不仅有规范、整齐版面的作用,而且保留了简策、帛书的遗风。

  2.界行:也称界格。指在版面内分割行字的直线。两道隔线间的条格叫界格,是竹木简书籍的流风余韵。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叶计算,叫做“半叶× 行×字”,有的径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双行每行×字”。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又称行款。

  5.版心:也称“叶心”,或简称“心”, 指古籍书叶两半叶之间、没有正文的一行。为折装整齐,版心多刻有鱼尾、口线等,为便检索,也常记有书名、卷数、页码、每卷小题、刻工姓名等文字。因为这一行居于两版的中心,故称版心。 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书口:

  单叶装订成册,就成为一部古籍。现存古籍以线装居多。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有其特定的名称。

  :书脚是书的底部,有些藏书家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存而将书名写上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产生的典籍难以数计,据不完全统计,留存至今的尚有8万余种之多。对古籍的分类整理也很早就开始,第一次大规模的古籍整理,始于公元前26年西汉成帝时,由刘向、刘歆父子先后主持,内容包括搜辑、校勘、分类、编目等,最终编成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目录《七略》。《七略》将当时搜辑整理的典籍分为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技、诗赋六大类,加上概论性质的辑略,总题《七略》。该书早已亡佚,但它的基本内容都被保存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因此,《汉书·艺文志》成为今存最早的古籍分类目录。汉代以后,各种官修,私撰的古籍分类目录不断涌现,分类方法也不断有所改进。西晋荀勖的《晋中经簿》将六略改为四部,即甲部录经书(相当于六艺),乙部录子书(包括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丙部录史书,丁部为诗赋等,这就奠定了四部分类的基础。东晋李充所编《晋元帝书目》根据当时古籍的实际情况,将史书改入乙部,子书改入丙部,这样,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已略具雏形。四部体制的最终确立,体现在《隋书·经籍志》中,这部实际上由唐初名臣魏征所编的目录,正式标注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并进一步细分为40个类目。从此,四部分类法为大多数史志、书目所沿用。

  除了上述四分法、六分法外,历代还有将古籍七分、九分以至十二分的,但都不占主导地位,这说明经过时间的检验,四分法能较好地解决繁复的古籍分类问题,因而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当然,四部之下的各种类目,历代都有所变动,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分为四部44类,有较大的权威性。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适用于传统文化典籍。今天,它仍是我们熟悉古籍、进而了解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五四以来,我国借鉴西方的图书分类法,按现代学科体系进行图书分类。目前,我国各类图书馆普遍采用的是九十年代修订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国法),但是,由于不少古籍很难纳入中图法的分类体系,因此一般古籍图书馆(库)的庋藏和检索,仍袭用传统的四部分类法。

  《四库全书》就是按经、史、子、集四部44类67个子目编排图书的。现在就此书的体例,把经史子集四部简介如下:

  经部,收录的是儒家经典。主要包括十三经、古乐、文字等方面书籍,以及解释经书的著作,儒家经典了十三经为代表,它包括《周易》、《尚书》米博体育、《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史部,主要是各种体式的史书,如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别史、杂史等。纪传体,了二十四史为代表,它们都是官修的正史;……杂史,如《朝野佥载》。史部还包括地理著作、政书、目录书等。

  子部,收集先秦以来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的著作。此部范围广,收书也比较复杂,有哲学书,也包括算术、天文、生物、医学、农学、军事、艺术、宗教的著作,也包括笔记小说和类书。子部中也有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书籍,如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等及其有关书籍。

  集部,收历代诗文集、文学评论及词曲方面的著作。一人著作的集子称别集,多人著作合编一起的集子称为总集。别集,如李白的《李太白全集》: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韩愈的《韩昌黎集》等。总集,如《昭明文选》、《全唐诗》等。

  刻工又称“镌手”、“雕字”、“刊字”、“雕印人”、“匠人”等等,是雕刻书版的工匠手。不少古籍,在每版的中缝下方(即下书口)都记有刻工的名字。这些名字,对一般图书来说,当初可能是为了计酬所留,同时也便于主事者追究责任;对特殊的图书,如佛经、佛像等来说,可能是为了积功德,故大都留下了刊刻匠人的名字。这些名字虽然都很简单,但是,因为一个人的技艺总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再参以记名,就很容易区别;同时,一个人的艺龄,如果从二十岁开始计算的话,一般的大约不会超过五十年,或者说,大体应在四十年左右。这样,我们凭藉刻工这两方面的因素,就不难从已知刊刻年代的古籍的刻工,推论出不明刊刻年代的古籍的大体刊刻时间。这对辨别伪本亦大有益处。

  就目前而论,我国可考的最早刻工是雷延美,他曾于后晋开运四年(公元947年),为曹元忠雕刻观世菩萨像,此像上图下文,末署“匠人雷延美”。原物出敦煌,可惜已被法人伯希和窃走。由于后世所存宋版书大都是南宋刻本,故关于北宋的刻工所知寥寥,而南宋刻工所知较多。据日本学者长泽规矩也据日藏宋版书一百三十种统计,计有刻工一千七百人,除去只署姓,或只署名而无姓者,共一千三百人。我国学者张秀民先生,致力于我国古代出版史的研究,于一九,出版了《中国印刷史》这部巨著。他说:“笔者据北京图书馆所藏宋本三百五十五种,及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宁波天一阁所藏宋本数十种,又找出约七百人,其中大部分可补长泽氏之不足。因宋本蝴蝶装,许多姓名被黏在板心内,不易看出,所以数字不全。若加入《碛砂藏》中刻经人孙仁等四百二十三人,宋刻工总数可考者近三千人,只存十一于千百而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cw-data.com/html/guji/1267.html

古籍

名句

成语

Copyright © 2018-2024 米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IOS版/安卓版/手机版APP下载 版权所有  xml地图  网站地图  备案号:邮箱:youweb@cw-dat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