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博体育:当经典古籍遇上摩登化的创作手段会擦出如何的火花?
是流传几千年始终经久不衰的著作?还是古人穷其一生呕心沥血的创作艰辛?又或者是历史长河里那些被尘封的经典?
当现代社会的你拿起一本古籍,置身其中的时候,你会不会脑洞大开,想象如果按照现代人的思考、行为方式,那么书中的人物、故事、情节,会不会有另一种结局?
网文小说《无情调》就是这样一部“脑洞大开”的作品。作者任欢游以古籍《牡丹亭》为故事内核进行了续写,他讲述的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婚后生活。
小说中,婚后的杜丽娘会因为柳梦梅屡次宣扬其花痴表现,心生怨怼:“一场酒宴你含笑重复拙荆慕色而痴,眸中自得尽展在眉角眼梢,丝毫不曾维护我的体面。”柳梦梅也会嫉妒杜丽娘的不死之身夺了自己的风头:“世人都道你乃千金之躯,却忘了我本出身名门,虽逐代落魄但为人智慧聪明,三场得手又及第成名,怎沦至杜宝眼中,便成了甚个不是的东西?”
在作者独特视角的续写下,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呈现出了另一面——他们同样也要面临生活的琐碎。
正如一位读者所评论的,“世人只看郎才女貌,天作之合,却不管婚后柴米油盐岁月蹉跎”,当那些流传久远、感人至深的故事,被现代人的思维方式重新解构,再通过现代化的创作方式予以合理的改编、扩写,这些故事开始真正给予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以启迪。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让古籍更形象化、更生动、也更容易被普及的一种方式——在不脱离原版著作框架的前提下,续写也好、改编也好,新的故事一边让古籍散发出新的魅力,另一边,也在让这些古籍重新回到人们视野。
例如,现如今果农判断霜降、防止霜害的法子,可以追溯到公元533年-544年的《齐民要术》“栽树第三十二”章节,书中是这样写的——天雨新晴,北风寒切,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
在畜牧业的部分,作者贾思勰充分考察了气候、环境对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提出了注意孕期环境和保留优良品种的方法,书中还收录了大量兽医处方,涵盖外科、内科、传染病、寄生虫等多种疾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兽医药学方面的记载,书中提到的预防隔离、积极治疗病畜等主张至今仍在沿用。
以上还只是《齐民要术》的千万分之一——这本著作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包括耕种、灌溉、施肥、渔业、养蚕、制糖、制酒等等。
再比如,现如今,梯田、轮灌等一些古老的农业耕作技术仍然在全球范围内被农民采用,这些技术,便来源于我国元朝时期的《农桑辑要》、东汉的《四民月令》等,这些著作详细论述了种植、灌溉、施肥等农业技术。
除此之外,至今仍有很多人,跟着300多年前徐霞客的路线走天下,和徐霞客当年一般,精打细算着路途的耗费,走上最具性价比的路线。
更重要的是,时至今日,古籍中所蕴含的处世哲学、人生智慧等,仍然在给予现代人精神指引。
无论是孔子的“有教无类”、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还是王阳明的“格物致知”等等,古籍中所载智慧,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放到如今仍然大有裨益。
比如足够了解王阳明的人才知道,他身份多样,他是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诗人,还是书法家、画家、医生,而且样样精通,但长期以来,记载着他与学生论学、谈线年才完成的《传习录》,对大多数人而言也仅仅停留在“知道名字”的程度。米博体育
当这些流传千年的巨著难以散发出它们该有的光辉,对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一大损失。
而如何用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让这些古籍重新被更多的人了解、熟悉,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2021年,央视推出了一档名为《典籍里的中国》的文化类节目,聚焦经典古籍,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以“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手法,来讲述古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的故事。
在众多老戏骨的精湛演绎下,无数个千百年前的人物短暂地“穿越”到我们面前,无数个先贤呕心沥血、耗尽半生乃至一生的时间,只为将毕生所学传于后世的故事,也清晰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我们看到,为了绘制出完整的中国大地,徐霞客去了21个省、100多个城市,一直走到双脚再也没有办法走路,这才写出了《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的意义也不只是记录祖国的大好河山。其第二板块万里遐征,对所到之地的地质地貌、风俗人情进行详细描述,让中国现代地理学“遥遥领先”——直到徐霞客去世一百多年后,欧洲科学家才开始考察石灰岩地貌,徐霞客是世界最早的岩溶地貌学者。
我们还看到,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后,为了让《尚书》能流传后世,孔门弟子 宓子贱 后裔伏生逃亡了三十年,妻、子皆因此丧命。
除了这些,李时珍历经30年书采八百余家,考证诸家本草写成《本草纲目》的故事、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而被连坐,遭受宫刑后初心不改,写就《史记》的故事等等,无一不令人动容。
至今,这档节目第一季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8.7分,第二季更是高达9.2分。而真正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这档节目,越来越多的观众重新对古籍产生了兴趣——而这或许才是这档节目最大的价值所在,它讲述了古籍背后的创作故事,再引导更多的人自发地去探索古籍本身的精义。
我们也看到,当下正在涌现出越来越多“活化”古籍的现代化创作手法。比如我们在文章开头提到的,以古籍为基础框架,进行合理的改编或续写。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自二十岁开始应考,却始终名落孙山,直到五十四岁才“中举”。但在网文《老夫范进,在大明退休养老》中,作者“山的那边”构思了另一种结局。
在作者笔下,范进三十岁中举,一路上结交唐伯虎、王阳明、弘治皇帝等人,还谋了份为皇帝说书的职位。他忽略了物质空间,开始追寻王阳明的“我即是我”“心外无物”。
这样一个“新范进”,他不再是吴敬梓笔下那个充满讽刺意味、有着讽刺人生的角色,而是真正开始为自己而活。
网文小说《王羲之的鹅》改编自《世说新语》、《子不语》,以王羲之《黄庭》换大鹅、嵇康之死《广陵散》成为绝响为切入点,以鹅(动物)为第二主角进行创作,通过鹅眼看魏晋,将真实历史结合奇幻色彩进行了传奇演绎,于乱世之中,为魏晋风流“立骨”。
今年5月29日,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联合抖音旗下番茄小说发起了“古籍活化,传承书香”历史小说征文活动,希望能够以更丰富、通俗的方式,将古籍中的历史瞬间或经典故事呈现给世人。12月25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将与番茄小说一起举办古籍保护与传承公益论坛,为前期古籍征文获奖作品颁奖。
而从央视的《典籍里的中国》系列,到番茄小说的这次征文活动,不难发现,这种更易被现代人接受的、围绕古籍进行现代化创作的手法,正在成为保护、传播,乃至传承古籍的有效途径。
因为无论是讲述古籍背后的创作、源起、流转的故事,还是以古籍内容为框架的网文化创作,他们首先让这些经典“活”了起来,让我们这代人,对那些流传已久但晦涩难懂的文字,感兴趣了起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cw-data.com/html/guji/1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