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博体育:古籍中的温州拦街福
温州,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历史上,海洋文化、山地文化、中原文化、移民文化与重商文化等多元文化在此交融,形成了独特的瓯越文化,同时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俗。
旧时,每到农历二月初一,在温州城内常要举行盛大的传统民俗活动“拦街福”。从东门康乐坊开始,到三月十六府前街为止,四十多天内,各街轮流张灯挂彩,并设祭案,集资演剧。同时,还有迎花灯、滚龙灯、踏高跷、斗台戏等活动。人们穿着新衣走亲访友,家家设宴,如同过年。沿街商店也提前备足货源,并在店内外陈列花木盆景、书画古玩等以招徕顾客。各种摊贩遍布街头巷尾,各种风味小吃比比皆是。人们借此活动来祈春福、享太平。
历代古籍中,有许多关于温州“拦街福”的记载和诗文,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再现旧时“拦街福”的盛况,揭示出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大多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农耕社会所培育出的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农耕和人伦始终是传统节日最主要的内涵。同样,旧时温州“拦街福”也是基于民间信仰和农时、岁时的需要。在其发展中,逐渐被赋予了追念先祖、弘扬美德、文体娱乐、百工竞巧、集市贸易等诸多内容。
这首诗把我们带入旧时温州人张灯祀神的情景之中,领略“拦街福”初期的模样。
(二)清同治年间,“拦街福”已在民间流行,其名称也明确出现在不少诗人的吟咏之中。
清代郭钟岳的《东瓯百咏》中有“拦街福”条注:“春末赛神曰拦街福。士女夜游,笙簧夹道。”其诗云:
(三)光绪八年修订的光绪《永嘉县志》才把“拦街福”正式收入志中“风俗”条以做定论。
在光绪《永嘉县志风俗》中有记载:“二月朔,通衢设醮禳灾,名拦街福,以后循次诹吉为之,至三月望日而止。”这是地方志中有关“拦街福”的记载。之后,“拦街福”习俗不断扩大、丰富、发展。在光绪年间短短的34年中,举行了多次“拦街福”。
(四)道光十六年,黄汉在《瓮云草堂诗稿修褉吟》中描绘了当年江城六街灯火、游人如蝶的情景:
“拦街福”作为温州这一大规模的复合性传统民俗活动,又有哪些特点呢?已故著名民俗学家叶大兵先生将其归纳为四点:
光绪十四年三月十五,张棡在《杜隐园日记》中记述了他在温州城内观看“拦街福”的情况:
“闻温郡此日各处赛会极闹,鼓楼下玄坦庙挂珠囤,晏公殿巷保大洋行门首插竿约四五丈,上面用米斛串插成屏,两边结?悬灯,下面临河,河中浮各色纸扎鱼灯,两边游人甚众,妇女尤多。”
民间信俗和游艺活动向来都是吸引客流的法宝,米博体育八方群众都会赶来看“拦街福”,游玩购物。惊蛰之后,春耕即将开始,各种农资农具也该添补更新了;春暖花开,人们也要换件春衣了。巨大的客流量带来巨大的商机,所以各商店都备足了货物迎接顾客。为了招揽生意,米博体育商家们也是各显神通把自家店铺打扮得更醒目,既吸引了顾客眼球,同时也是给游客打造了许多“打卡点”,增添游趣。
春意渥,天降福。福在街头摸索,谁家拦去春常足。南门南至朔门朔(原注:郡城北门,也谓双门,土音朔转音为双),漫天灯?炫罗縠。朱楹柱上词联玉,谓是桃李园开夜秉烛,或是兰亭修褉曲水曲,檐头巧挂鹦哥络,口喷细液灵机伏。夕阳西,欢声作。红男绿女相征逐,家置一灯设一桌,十家五家联陆续,最后一家崇台筑,上供福星神肃穆,牲肴花果披红绿,粉桃如塔高齐屋。
“拦街福”在发展过程中兼容并蓄,不仅集信仰、娱乐、商贸之大成,同时,又吸收了温州上巳节、花朝节等节日的有关民俗来充实自己,使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乾隆四十九年,温州诗人赵贻瑄在《存修斋诗草上巳迎神次周鸿津韵》中诗云:
通过这些历代古籍中的记载,我们可以对温州“拦街福”这一极具特色的民俗有更多的了解。
近二十年来,温州曾在2002年、2005年和2009年成功举办了三届“拦街福”活动,每届游客都达数十万。温州“拦街福”也于2007年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其影响下,像龙湾宁村的“汤和文化节”与瓯海“瞿溪会市”等传统民俗活动,也都不同程度借鉴融合了“拦街福”的一些元素,使得民俗活动更具文化效应、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健康发展的民俗活动可以增强人们对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也增强了当地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和谐,同时,增进地方文化繁荣,拉动经济,助推文旅融合。温州“拦街福”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富矿,有待进一步去挖掘。
如何进一步保护好传统民俗文化,古为今用,守正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不断探索“传统文化年轻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命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cw-data.com/html/guji/2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