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博体育《百年天津汗青遗存》连载
义和团运动,是发生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由中国北方农民自发组织的反对帝国主义斗争,震动了当时的中国和世界,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服于帝国主义侵略的反抗精神,表现了中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天津义和团,站在这一斗争的最前线年(清光绪二十六年)春、夏之交,大批义和团在天津遍设盟誓的“坛口”。静海县、盐山县一带的义和团,由首领曹福田率领,米博体育在西关门外吕祖堂设总坛口。由于吕祖堂紧临南运河,天津西南部各县义和团大多在此落脚。义和团著名首领张德成、林黑儿、刘呈祥等经常来这里聚会,与曹福田共商大计,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义和团运动史上的重要文献——向帝国主义列强宣布的“战书”,就是在这里发出的。
当时,针对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驻扎在天津租界的英、美、德、法、俄、日、意、奥组成的八国联军,以“保卫使馆”的名义,企图进犯北京。天津义和团得知消息后,立即组织兵力投入战斗,沉重打击了八国联军的气焰。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6月10日,由英国驻大沽口舰队司令西摩尔率领的2000多人组成的八国联军,从天津租界出发,分乘火车向北京出发。天津义和团闻讯,奔赴铁路沿线,将铁路分段拆毁,致使八国联军在廊坊、杨村一带受阻。面对用近代枪炮武装起来的侵略军,天津义和团英勇作战,视死如归,不惜以血肉之躯与敌人拼搏,打死打伤敌军200余人。八国联军被迫沿着北运河退回天津租界,进犯北京的计划遭到重创。
6月17日,为了协助八国联军打通抵达天津的通道,实现进犯北京的企图,英、美、法、德、俄、日、意、奥又出动舰艇10艘、陆战队900多人,在大沽口集结,向大沽口炮台守将罗荣光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交出大沽口炮台,被严辞驳回。这是发生在大沽口抵御外敌的第四次保卫战。八国联军在大沽口遭到顽强抵抗,清军击伤击沉敌舰6艘,打死打伤敌军200余人。但年久失修的炮台,根本抵挡不住八国联军的合力攻击,炮台最终失守。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炮台失守后,罗荣光率残部回到天津,自尽殉职。
6月18日,为了阻止由大沽口驰援的八国联军抵达天津老龙头火车站(今天津站),天津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首领曹福田,率领数千义和团成员,协同部分清军,发起攻打老龙头火车站的战斗。尽管义和团武器落后,但个个奋勇冲击,迫使八国联军“高挂白旗,以示不战”。曹福田识破这一“缓兵”阴谋,继续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杀,打死打伤敌军500余人,几度占领火车站,又几度退出,一直到天津城沦陷之前,战斗始终没有停止。
7月5日,天津义和团又与清军一起围攻八国联军盘踞的紫竹林法国租界地。曹福田率领义和团从老龙头火车站向租界进攻,张德成率领义和团与清军将领聂士成率领的军队,分别从西南和南面向租界进攻。当时,曾一度攻到英法租界的交界处,几乎占领法国全部租界,烧毁多处洋楼,歼灭无数敌人,英国领事也被打伤。由于大沽口至天津城的通道未被切断,致使在大沽口的八国联军不断驰援,兵力增至17000余人,敌军开始转守为攻。各路义和团因牺牲过重而被迫撤退,天津城最终失守。
随后,八国联军又攻占了北京,迫使清政府与英、美、法、德、俄、日、意、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最耻辱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吕祖堂始建于1719年(清康熙五十八年),原为供奉仙人吕洞宾的道观,因而才有吕祖堂的称谓。后来,吕祖堂曾多次进行修缮,主要建筑有山门、前殿、后殿和五仙堂。在吕祖堂建立的“天津义和团纪念馆”有三部分陈列:其一是复原陈列,重塑了吕洞宾和他的两个弟子的塑像;其二是全国义和团运动史陈列,主要介绍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向直隶发展并进入天津、北京,义和团屡屡开展抗击八国联军的英勇不屈斗争;其三是五仙堂陈列,内有曹福田、张德成、林黑儿和刘呈祥等四位义和团首领的塑像,再现了他们当年议事的场景。
吕祖堂门前广场的西侧,矗立一座义和团的巨大铜雕,表现了义和团成员同仇敌忾、英勇杀敌的大无畏气概。(3)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位于天津滨海新区海河下游南岸的大沽口地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沽船坞是为北洋水师修理舰船而建造的。1875年(清光绪元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奏请朝廷批准,开始建立我国近代第一支海军——北洋水师。1880年(清光绪六年),在天津东局子设立北洋水师学堂,又在大沽口地区修建大沽船坞。
从建立北洋水师到设立北洋水师学堂、修建大沽船坞,为何选址天津呢?清政府是这样认为的:“直隶津沽口为南北运河、永定、大清、子牙五河入海处,北有辽东,有旅顺、大连以为左翼,南有登、莱,有威海卫以为右翼,为北洋第一重镇。”
大沽船坞依托大沽口地区海神庙所建,也别有一番意味。海神庙建于1695年(清康熙三十四年)。当年,盛京、锦州一带闹粮荒,朝廷采用海运的方式,从大沽口将粮食运往受灾的地方。由于此行非常顺利,康熙认定是海神相助,于是敕建此庙,以报海神恩德。海神庙历时两年建成,有三大殿——海神殿、观音阁、水母殿,大小房屋80余间,颇具规模,气势不凡。康熙不仅巡幸于此,而且御题“大沽口海神庙”匾额和海神庙碑记。海神庙建成后,一直倍受朝廷重视,乾隆曾巡幸于此,嘉庆、道光、同治分别御题匾额和楹联。1922年,海神庙中观音阁失火,米博体育使得整座庙宇化为灰烬。这座地理位置十分特殊的海神庙,是清代祭祀海神的重要庙宇,一度成为大沽口地区的地标性建筑。
1880年(清光绪六年),依托海神庙所建的大沽船坞,根据北洋水师修理舰船的需要,陆陆续续地建成“甲、乙、丙、丁、戊、已”6座大小不同的船坞。当初,被称为“海神庙船坞”,后来又被称为“大沽船坞”,成为北洋水师第一个重要维修基地,也是北方近代工业文明发源地。1881年(清光绪七年)起,大沽口船坞承接的北洋水师舰船,如“镇东”“镇南”“镇西”“镇北”和“超勇”“扬威”“康济”“利用”等炮舰,多次在这里维修。北洋水师的25艘舰船,除“定远”“镇远”“济远”等7艘吨位过大的舰船之外,其余的18艘舰船都曾在这里维修。
1882年(清光绪八年)起,大沽船坞开始建造舰船,陆续为北洋水师建造一批舰船。后来,又开始生产军火,并仿造德国的一磅后腔炮、马克沁机枪。其中,一磅后腔炮改变了中国火炮沉重、装填麻烦和射程近的缺点,是当时世界上十分先进的火炮;马克沁机枪弥补了中国武器的不足,也是当时世界上十分先进的武器。从此,大沽船坞成为修造舰船兼生产军火的综合军事基地。
据当年的报纸报道,大沽船坞还建造了中国第一艘潜水艇。当时,上海《益闻录》是这样报道的:“此船式如橄榄,入水半浮水面,上有水标及吸气机,可于水底暗送水雷,置于敌船之下,其水标缩入船一尺,船即入水一尺,灵捷异常,颇为合用。”此乃“摧敌之利器也”。
震惊中外的中日甲午战争,于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爆发。在甲午战争期间,大沽船坞昼夜赶修损坏的舰船,同时抓紧时间赶制军火,支持北洋水师将士进行英勇奋战,为抵御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作出应有的贡献。
目前,大沽船坞仅存一座“甲”坞。这座历尽沧桑的船坞,是当年6座船坞中最大的一座,可容纳2000吨舰船进行维修,在北洋水师舰船维修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距离“甲”坞不远处,生长着两棵已有百年的高大杨树,树干挺拔,枝叶繁茂,格外引人注目。据传,大沽船坞兴建之初,一对福建籍的青年夫妇,刚刚留学归来,就被清政府派往这里参与筹建事宜。这对青年夫妇为了报效祖国,日夜操劳,废寝忘食,连续3年没有回乡,终因积劳成疾而离世。李鸿章为了纪念这对青年夫妇,亲自种下这两棵杨树,意在取“杨树”的谐音——“杨”为颂扬,“树”为树立典范,以此表达由衷的敬意。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址纪念馆”已在这里建成,展览分为4个部分,即“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的建立”“大沽船坞不可磨灭的贡献”“大沽船坞的艰辛和曲折”“大沽船坞的新生和发展”。这座纪念馆通过大量的文物、实物、图片和模型等,生动地展现了大沽船坞的历史,成为一处举世瞩目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
北洋水师学堂遗址,位于天津市河东区东局子军事交通学院内。这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正规化近代海军学堂。
在中国的近代,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一贯采取“炮舰政策”,所以对中国的侵略大都是从海上而来,海防成为清政府面临的最为尖锐的问题。为了挽救走向衰败、日趋没落的清王朝,清政府中的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的“船坚炮利”,不惜花费巨额资财,逐步建立一支近代海军。
1875年(清光绪元年),洋务派代表人物、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奏请朝廷批准,开始建立北洋水师。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到了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在天津海河燕子窝河段编组成军,成为我国第一支近代海军米博体育。
根据北洋水师需要,1880年(清光绪六年)8月,李鸿章又奏请朝廷批准创办北洋水师学堂,并于转年8月建成。据《津门杂记》记载,坐落东局子的北洋水师学堂环境优美,“堂室宏敞整齐,不下一百余椽,楼台掩映,花木参差,藏修游憩之所,无一不备。另有观星台一座,以备学习天文者登高测望,可谓别开生面矣”。
北洋水师学堂内的营务处,为北洋水师的办公地点,“衙署宏深,堂屋轩敞”。另外,还建有两座“迎宾馆”,以接待外国将官“过津憩息”,这里“楼阁峥嵘,美轮美奂,殊耀外观”,而“室中一切器具,华丽整洁,皆选购西国精良之品”。北洋水师学堂主设驾驶、管轮两科,即轮船驾驶和轮机管理,整个教学完全仿照英国海军学校教习章程。经李鸿章保荐,北洋水师学堂由原船政大臣吴赞成督办,后又由福建船政局提督吴仲翔接替,并派中国近代极具影响力的启蒙思想家、著名翻译家和教育家严复为总教习。严复后升任为会办、总办。
严复曾在英国受过海军学校教育,所以他在办学过程中,无论学制、课程设置,还是教学环节,均以英国海军学校为标准,尤其注重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工厂实习和船课是必修内容,并占有很大的比重。此外,严复办学讲求从严,追求实效,奖优汰劣,一切以造就合格人才为标准。北洋水师学堂培养了一批中国近代海军军官,也培养了一批中国近代船舶技术人才。据当时史料记载,在北洋水师的船舰中,都有北洋水师学堂毕业的学员。在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海战中,他们发挥了各自的作用,在海战中英勇战斗,不屈不挠,有的壮烈殉国。
在北洋水师学堂学员中,也不乏中国近代史上著名人物,其中包括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著名爱国教育家、南开学校创始人张伯苓等。
黎元洪于1883年(清光绪九年)考入北洋水师学堂管轮科。他努力学习,认真参加军事操练,表现十分突出,在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春季的毕业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黎元洪参加了甲午战争。1894年9月(光绪二十年八月)的黄海海战中,他所在的“广甲舰”坚持战斗6小时后,不幸触礁,被搁浅在茫茫大海中。次日,船上的官兵陆续离开战舰,黎元洪幸亏带了救生衣,得以在海中漂泊3个多小时,到了傍晚被滚滚海浪神奇地冲到海岸边,幸运生还。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他出任军政府鄂军大都督。后来,他曾两度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张伯苓于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考入北洋水师学堂驾驶科。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节假日也不肯休息,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他和一些同学被派往北洋水师舰队实习,并随舰队参加了甲午战争。北洋水师舰队开始参战时,第一艘军舰刚出海就被击沉。他和战友含着泪水饮恨归来,爱国热忱受到沉重打击。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9月,他在北洋水师学堂驾驶科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随后被派往“通济舰”服役。他目睹了清政府一个个丧权辱国行为,心中悲愤至极,认为在海军中报国无望,下决心从海军退役。经过苦苦思索,他决定从“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才”入手,实现报国的志向,先后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小学和南开女中,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这年6月27日清晨,以俄军为首的一支部队,倾泻无数炮弹,将北洋水师学堂和天津机器局炸成一片废墟。至此,苦心经营二十多年的北洋水师学堂,毁于八国联军的战火之中。北洋水师学堂旧址,现为军事交通学院,院内建有“严复园”和“严复与北洋水师学堂纪念馆”“。严复园”位于教学区中心,矗立一座塑像,后面是复建的北洋水师学堂大门,再后是反映严复一生业绩的大型铜版浮雕墙“。严复园”旁边是“严复与北洋水师学堂纪念馆”。(5)
近日,原今晚报社社长、总编辑贾长华的《“近代百年看天津”的令人信服依据——历史遗存的“述说”》(上、下)在《中老年时报》刊登后引起强烈社会反响。23日起,时报又在每周二、周四在7版,连载他的近著《百年天津历史遗存》,再次引发读者热议,来电来信为作品点赞。记者就此采访了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著名历史学家罗澍伟。
“遗存,是打开和进入历史的入口。”罗澍伟认为,跨越时空维度的城市遗存,不仅是展示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立体画卷,更是精湛的、感动岁月的博物馆。
天津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诸多方面代表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文化走向。特别是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近代文明通过波涛汹涌的大海,迅速涌入了天津。可以说,在近代中国,没有哪一个城市像天津这样,遭受过如此众多的外来侵略;也没有哪一个城市像天津这样,紧紧地把城市命运与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每一重大事件,几乎都要通过海河演绎,都要进入天津来彰显;天津城头的风云变幻,海河两岸的潮起潮落,无不在近代中国留有深深的屐痕。
百余年来,用罗澍伟的话说,即“吾国外事,尽萃于天津,外交之利害,全国之安危,而恒于是乎卜之,故往往动中外人之视听”。“国家维新之大计,擘画经营,尤多发轫于是邦,然后渐及于各省”;举凡“将校之训练、巡警之编制、司法之改良、米博体育教育之普及,皆创自直隶,中央及各省或转相效法”“是区区虽为一隅,而天下兴废之关键系焉”。天津,无疑是近代中国的历史缩影,诸多的历史遗存,可以唤醒百年风雨旅程的城市过往。
罗澍伟以天津电报业的兴起为例指出,当时中国的电报业是以天津为中心向全国散发的,因为当时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坐镇天津25年,声势浩大的洋务运动的“主场”就在天津,北洋水师的决策指挥中心在天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权力中枢也在天津。当时,决定中国开启现代化进程的因素,很多不在北京而在天津,所以造就了天津在近代的一个特殊历史地位。
连载中列举的历史遗存,重新演绎了一段令人难忘的过往,是近代中国历史的印证,是这座城市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遗产,是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直观、最形象的教具。充分了解这些遗存,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对于近代天津、近代中国都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cw-data.com/html/lishi/1151.html